港股市场最近气氛紧绷,创新药企和跨国巨头的博弈摆在明面上。6月13日,石药集团的市值猛然回到千亿港元大关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投资者情绪瞬间被点燃。
就在同一天,阿斯利康官宣和石药集团联手,双方的合作对象终于浮出水面。市场一时间议论纷纷,谁能想到,这场交易背后牵扯着超过50亿美元的巨额授权合作。
一边是中国创新药企拼命抢跑,一边是全球医药巨头在中国市场不断加码,压力和机会交织。2025年6月13日成了关键节点,石药集团和阿斯利康的合作协议正式对外公布。
根据协议内容,阿斯利康和石药集团会聚焦高优先级靶点,推进新型口服候选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说白了,就是双方要在新药研发上合力冲刺,力争提前卡位多适应证疾病治疗。
协议还提到,合作不仅仅是单一靶点,而是覆盖多个慢性疾病治疗潜力巨大的临床前候选药物。免疫疾病作为切入口,双方要在小分子口服疗法上寻找突破口。
石药集团这次打出的底牌是AI引擎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AI技术分析靶向蛋白和现有化合物的结合模式,目标就是筛出更有效、开发前景更优的小分子候选药物。
这套AI平台成了石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现在,AI赋能药物研发已成新潮流,一旦跑通,效率和准确率都能提升。阿斯利康看中的其实就是这一点,想借此在全球抢先一步。
交易金额很亮眼,石药集团先拿到1.1亿美元的预付款,后续还有高达16.2亿美元的研发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36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年净销售额还将带来单数销售提成。
阿斯利康获得的是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选择权握在手里,意味着未来药物一旦成功,全球市场都归阿斯利康主导,石药集团则按协议分成。
这场合作其实暗藏博弈。石药集团想通过外部合作实现技术与商业价值的双赢,阿斯利康则希望借中国创新力量提前布局新药赛道。双方既合作又提防,气氛微妙。
市场没等太久,石药集团的市值当天就冲破1018亿港元。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认可这次合作的价值。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贝旭鸿在声明里说,这次合作是创新驱动的结果,目标直指全球20亿人受影响的慢性疾病。言下之意,阿斯利康要借中国创新能力解决全球难题。
与此另一桩大单也在发生。此前,三生国健和辉瑞签下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协议。辉瑞给出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跨国药企在中国创新药市场频频出手,背后是全球医药行业专利悬崖的巨大压力。传统专利药陆续到期,新药储备成了生死线。
阿斯利康、辉瑞等巨头不得不加速在中国市场“扫货”,希望通过引进中国创新药,补足自身研发短板。中国创新药企则借机对外授权,换取资金和资源,推动自身研发能力更进一步。
2025年6月13日早上,中国生物制药也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了12个突破性创新产品。对外授权成了公司战略重心,预计近期还会有大单落地。
中国创新药的崛起不是偶然。政策红利、资本加持、AI赋能和产业升级四管齐下,催生出越来越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企。
但机会背后也有隐忧。授权合作虽能带来短期收益和影响力,但核心技术和定价主动权仍掌握在跨国药企手里。中国药企如何真正突破“技术天花板”,实现自主可控,是下一步难题。
石药集团和阿斯利康的合作,为中国创新药走出去提供了新范本。双方的利益绑定越紧密,未来的博弈空间也会更大。
这场交易可能只是中国医药创新出海的新起点。随着更多中国创新药企和跨国巨头展开深度合作,整个行业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未来几年,类似的重磅授权合作可能会越来越多。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步伐,或许会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快。
但合作的背后,如何平衡技术开放和自主创新,是中国药企不能回避的现实难题。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如何权衡,值得每家企业深思。
这场以50亿美元为起点的合作,已经在行业里激起涟漪。谁能笑到还得看谁能把握“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的真正密码。
现在的紧张和对立,或许只是序章。真正的大戏,可能要到下一个技术突破、下一个国际化节点才能揭晓。
资本和技术的博弈仍在继续。留给中国创新药企的时间配资之家门户网站,其实并不多。
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