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0 月短线配资资讯,北大孙仲团队在《自然・电子学》扔下重磅炸弹 ——全球首款高精度模拟计算芯片横空出世。这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芯片,无需将数据转译为 0 和 1,直接用电压、电流完成计算,求解 128×128 矩阵时吞吐量竟是顶级 GPU 的 1000 倍!
"传统 GPU 干一天的活,我们一分钟搞定。" 孙仲的话揭示了算力革命的核心:模拟计算不是替代 CPU/GPU,而是成为算力体系的 "超级加速器"。这一突破,正为苦苦追赶的国产 GPU/CPU 赛道开辟新战场。
在国产 GPU 赛道中,头部企业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
景嘉微以 JM9 系列为核心产品,凭借军工领域的绝对垄断优势站稳脚跟 —— 其舰载显控系统已中标 055 驱逐舰相关项目,拿下 2.1 亿订单;但短板同样明显,民用生态布局滞后,当前算力仅能达到 RTX 3050 水平,最新进展是正在冲刺联通 5.2 亿 GPU 服务器订单。
沐曦的曦云 C500 性能对标国际主流的 A100,目前在手订单达 14.3 亿,但盈利压力较大,过去 3 年累计亏损 30 亿,预计 2026 年才有望实现盈亏平衡,且将于 10 月 24 日冲击 IPO。
展开剩余76%海光信息的 DCU 系列主打与自有 CPU 的协同适配,在数据中心领域兼容性排名第一,不过高端型号仍依赖先进制程支持,当前服务器配套订单占比已超 60%。
寒武纪的思元 370 依托成熟的存算一体技术,在 AI 推理场景效率突出,但训练场景渗透率不足 10%,近期华为云对其采购量同比增长 120%,成为重要增长动力。
从行业共性来看,"生态鸿沟" 仍是最大死穴:国际巨头 NVIDIA 的 CUDA 生态聚集数百万开发者,而沐曦等国产企业的开发者社区规模仅数千人,导致工业软件在国产 GPU 上的运行卡顿率,是国际产品的 4 倍。
国产 CPU 赛道形成三条差异化技术路线,各有优劣与市场表现:
自主架构路线以龙芯中科为代表,其自主研发的 LoongArch 架构彻底摆脱外部授权依赖,在政务领域市占率达 25%,2025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 11%,自主可控优势显著。
x86 兼容路线的核心玩家是海光与兆芯,该路线最大优势是降低企业用户的迁移成本,市场接受度高 —— 其中海光已拿下三大运营商超 10 亿元订单,商业化进展领先。
ARM 生态路线则由鲲鹏与飞腾主导,依托华为生态的加持,产品功耗优势明显,在政务云领域渗透率超 30%,成为地方政务国产化改造的重要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复旦团队研发的 "无极" 芯片近期实现关键突破:成功集成 5900 个二维半导体晶体管,且 70% 工序可兼容现有硅基产线,为国产 CPU 后续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景嘉微:投资逻辑聚焦 "军工订单锁定利润 + 民用市场突破在即"—— 军工领域的稳定订单为业绩提供安全垫,同时民用 GPU 服务器订单的冲刺的有望打开增长空间,国信证券给予 "增持" 评级。 海光信息:核心优势在于 "CPU+DCU + 模拟芯片" 的协同效应,既能受益于 CPU 在信创领域的渗透,又能依托 DCU 切入数据中心算力市场,中金证券给出 "买入" 评级。 龙芯中科:作为自主架构路线的稀缺标的,随着信创政策推进,产品在政务、能源等领域的放量确定性强,华泰证券维持 "增持" 评级。模拟芯片配套环节受益于北大新型芯片的突破,两类标的值得关注:
华大九天:作为国产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龙头,已实现对模拟芯片设计环节的技术支持,当前市占率已提升至 18%,是模拟芯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通富微电:在封测环节承接了沐曦、景嘉微等国产 GPU 企业的大量订单,产能排期已至 2026 年第二季度,业绩弹性明确。 中科创达:聚焦国产 GPU 的底层软件适配服务,目前已与超 8 家国产 GPU 企业达成合作,随着国产 GPU 生态逐步完善,其长期价值将持续释放。⚠ 三大风险必看
技术迭代风险:台积电 2nm 试产在即,国产 14nm 成熟制程面临代差压力 盈利不确定性:沐曦等企业研发投入率超 300%,亏损收窄时点或延后 生态滞后风险:开发者培育周期可能超 5 年,影响产品落地速度💡 结语:算力革命的 "三重机会"
北大模拟芯片的突破,不是单点胜利,而是国产算力从 "替代" 到 "创新" 的信号。对投资者而言:
短期看GPU 订单落地(景嘉微、沐曦产业链) 中期看CPU 信创渗透(龙芯、海光) 长期看模拟芯片生态(EDA、封测)这场算力突围战,跑得最快的未必赢,能熬到生态成熟的才是真赢家。
发布于:江苏省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