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线配资资讯
1
在中文世界流传一个说法,"以色列建国是西方人对纳粹大屠杀的补偿""纳粹欠犹太人的债,却让巴勒斯坦人来还",这套说辞看上去似乎逻辑顺畅,仔细推敲下来,可以发现有不少漏洞。
实际上,以色列也是从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独立出来的,锡安主义分子也跟英军打过,他们里面甚至有不少左翼分子。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对列宁颇有好感,在日记中赞颂苏联的建设成就。梅厄夫人同样向往十月革命,为了能够去莫斯科"朝圣",在独立后成立国家领导班子的时候,她特意挑了首任驻莫斯科公使的职务,放弃了更好的耶路撒冷市长这个职缺。梅厄派系的人马上台后,提倡"苏犹友好合作"。开国后,以色列工党执政长达 29 年。
第一批去巴勒斯坦复国的犹太群体是高度世俗化、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东欧犹太人。当时的全球犹太人主要聚居区在俄罗斯和东欧的隔都。沙皇俄国是各民族的大监狱,这句话可不是抽象的比喻。处于受压迫状态的少数民族,也更容易走向激进路线。
倾向于改革、废掉农奴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一度对犹太人采取宽容政策。等他死后,顽固势力回潮,反犹主义更加猛烈,1881 年政府推行俄化政策,禁止意第绪语刊物的出版,强迫犹太人将孩子送入东正教会学校,还禁止犹太人购置土地。
排外狭隘的底层斯拉夫人也对犹太人怀有仇恨,俄国南部地区有 200 多个城镇的暴徒袭击了犹太人。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描述了屠犹暴行:村落房子像木盒子一样脆弱,犹太铁匠拼死抵抗,男人先打死妻子再自杀,暴力和鲜血延绵几十公里。
1897 年世界犹太人第一届大会以及随后的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运动,推力正是沙俄反犹暴动。
在以色列国家的第一代人身上,家国情怀、拓荒精神和社会主义理想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想过太平安稳日子、小富即安的东欧犹太人普遍去西欧北美,因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勒斯坦可不是流着奶与蜜的乐土,到处都是沼泽,普通人吃不了开荒的苦。抱有建立均贫富、人人平等的新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才肯去那种穷地方。
隔都虽然面积狭窄,但拥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生活还算便利,菜铺、裁缝铺、铁匠铺密布;巴勒斯坦荒芜落后,缺乏现代化基础。
现代希伯来语之父希姆达 · 本 - 耶胡达 1892 年从俄国大城市来到中东地区,感到生产力落差有数个世纪,他写道:"巴勒斯坦屋子都是泥做的,没有窗户,人和牲畜混居。到处都是垃圾堆和衣不蔽体的孩子。瞎眼的老女人和脏兮兮的女孩坐在屋前,像一千年前一样磨麦子。"
他们移民巴勒斯坦的理由,跟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移民北美类似。北美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开展乌托邦试验;巴勒斯坦大片荒地,也适合建立社会主义试验田。
但理想太宏大的东欧犹太人也不会去巴勒斯坦,像托洛茨基那种激进知识分子,不屑于拿着钉耙种地、开垦家园。他的理想规划是推翻沙俄、再取西欧,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行革命。迦南那块小小的农地,装不下托洛茨基的雄心壮志。
只有具有朴素家国情怀的那些东欧犹太人回到了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比如劳工锡安主义者的创始人大卫 · 戈登,他是个富家子弟,抛弃了家族财产来到巴勒斯坦。
国际社会曾建议,东欧犹太人应该移居到地理条件更好的阿根廷和乌干达。乌干达方案还被认真考虑过,此地气候舒适,雨水充沛,大英帝国还保证给犹太移民优惠政策。但锡安主义运动不是单纯的拓殖移民,而是民族主义运动,非希伯来人祖先栖息之地不可。
2
早期英以关系尚属和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酬谢犹太财团对协约国的资助,白厅发表《贝尔福宣言》,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民族家园"的目标。
在经济建设的技能点上,犹太民族远远高于阿拉伯民族。二战前夕,犹太人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 80% 以上的工业、金融、外贸等经济资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以服事殷"的格局已定,如果大英帝国不做干预,犹太人可能满足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不谋求主权国家地位。
转折点在 1939 年《帕斯菲尔德白皮书》的发布,这份白皮书限制全球犹太人迁居到巴勒斯坦,移民配额为每年仅限 7500 人。第二年,纳粹德国进攻不列颠,锡安主义陷入抉择,在战争中支持还是抵抗大英帝国?
本 - 古里安的态度很拧巴,很纠结,他最终定下的结论为:"我们必须参加战斗,就如同白皮书不存在;我们也抵制白皮书,就如同战争没有发生"。

而锡安主义里的极右翼则没有思想负担,这个派系的头目名叫亚伯拉罕 · 斯特恩,在白皮书公布后,极右翼第一时间宣称英格兰为敌人。他的反英仇恨到了奇高的程度,1940 年敦刻尔克撤退后,斯特恩声称,纳粹是疥癣之疾,英帝国主义才是希伯来民族的心腹大患。
英国政府把"斯特恩帮"归入为非法组织,严厉打击,他们跑去法国维希政府控制下的叙利亚,继续反英斗争。
左右两派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分歧争论——要不要实行凯恩斯主义,劳工斗争该到什么样的程度——其实热度不高,关键分歧在于民族独立手段。
劳工锡安主义分子比较温和稳健,主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慢慢发展军事力量,组建"哈加纳",也较为顾忌国际舆论;而右派们的民族情绪更为激烈,不惮使用刺杀等极端手段。
"斯特恩帮"对白厅的高层官员定点清除,暗杀掉英国的中东事务大臣莫瓦内勋爵。他们甚至潜伏在伦敦,策划炸掉英国殖民地部的办公大楼,直接杀到帝国主义的老巢。1947 年"斯特恩帮"成员在大楼厕所安装了足足 24 束炸药。只不过那捆炸弹的计时器出故障没炸响,假如行动成功,局面不可想象。
二战结束后,本 - 古里安没有了"我们打大英帝国殖民者,是不是客观上帮助法西斯阵营"的思想包袱,开始正式竖起反旗。1946 年 6 月本 - 古里安发起独立运动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作战,统一协调各地 11 起敌后袭击,瘫痪铁路系统,最大城市海法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白厅陷入短暂的震惊后,很快反应过来。12 天后英军反扑,抓获了 2700 名起义者。在战斗高峰期的 1947 年,有 10 万人在巴勒斯坦执行镇压任务,占了军方十分之一的人力。
3
作为老牌殖民者,英国人在打击以色列独立运动的过程中有着老辣的眼光。一开始,他们着眼于右翼锡安主义者,这波人又是刺杀高官,又是制造爆炸袭击,夺人眼球。
但伦敦很快察觉到犹太复国运动内部的左翼色彩,发现梅厄夫人的革命倾向。英国人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口实,向华盛顿方面吹风,还添油加醋,制造了一出"通俄门"——宣称以色列勾结莫斯科拿了俄国卢布,打算借着冷战美国反苏的大环境,打压希伯来人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7 年 5 月英国撤离巴勒斯坦,宣布结束殖民后,持续资助巴勒斯坦人和埃及的阿拉伯王公。
事实上,苏联也确实掺和了以色列建国独立运动。在二战结束到英国正式放弃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期间,克里姆林宫秘密运武器给锡安主义者。等英军正式撤离后,苏联援助的力度更是加大,形成了美苏扶植以色列对阵英国扶植阿拉伯人的格局。
莫斯科支援犹太复国主义的手法略微复杂,中间用了一层白手套。支援的能源燃料从罗马尼亚中转,枪支武器从捷克中转。
白厅大造舆论声势,宣传"通俄门",其实自己也心里没底。军情六处受命,查探斯大林到底有没有资助以色列。好巧不巧,主持这桩调查任务的是金 · 菲尔比,克格勃暗藏在伦敦的间谍,冷战中著名的剑桥五人组成员。
菲尔比的父亲是业内有名的阿拉伯通,熟知中东的军政和风土人情,军情六处于是顺理成章把相关业务交给了有家学传承的金 · 菲尔比。
这个间谍递出的报告称苏联没有动静,太平无事。收到假情报的伦敦高层放下戒心,没察觉到大笔军火交易存在。

莫斯科通过捷克斯洛伐克中转站,给了以色列 2.5 万把步枪、5000 挺机关枪、5000 万发子弹,捷克拿出了整整一个军用机场,运输武器到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时候,英国人自信地判断以色列输定了,没想到他们居然有这么多军火。
苏维埃阵营还派兵直接下场。俄国和东欧各国的犹太裔红军以志愿者身份抵达以色列参战,这些人很多在二战中打游击,军事经验丰富。
斯大林的物资援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梅厄夫人在个人自传里毫不讳言:"在独立战争的头 6 个星期内,我们主要依靠哈加纳在东欧买到的炮弹、机枪、大炮、弹药甚至飞机。那时连美国也宣布对中东禁止出售和运送武器。苏联承认以色列国对我们有巨大意义。"
后来出任总理的拉宾也说:"不论以色列有什么账要跟苏联算,在建国功劳簿上一定要用大号字写上一条,那就是:如果没有捷克按照苏联旨意提供的武器,我们是否能够打赢这场独立战争是值得怀疑的"。
4
克里姆林宫从 1948 年的大力支持以色列建国,迅速转变到 1950 年代的反以立场,这种外交大摇摆并不突兀。
斯大林延续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博弈"政策,意图扼住大英体系的巴勒斯坦 - 苏伊士咽喉。
伊拉克和波斯的石油,马来亚的橡胶和锡,北婆罗洲的黄金、钻石,以及远东最大的贸易据点香港 …… 英国在东半球的利益往来几乎大半要经过巴勒斯坦 - 苏伊士战略交通线。
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插入战略楔子,能够为苏联介入中东事务打开缺口,因此斯大林慷慨地援助军火物资。然而,苏联犹太人的热情令他始料未及,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犹太裔学生和工人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万人规模的集会,欢呼以色列诞生,克里姆林宫怀疑这些少数族裔对祖国的忠诚度。
俄罗斯传统的反犹主义心理被激发起来,斯大林还发动"犹太医生案",准备再来一场大清洗,幸而由于他去世,这场运动没来得及出现。
另外,地缘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剧变,阿拉伯世界君主制国家陆续垮台。1952 年,纳赛尔颠覆了不列颠卵翼下的埃及国王,两年之后,伊拉克军官效仿纳赛尔发起军事政变,推翻亲英政权,杀了国王费萨尔二世及其总理努里 · 埃斯 · 赛义德总理。苏联决定笼络这波人,采取亲阿反以策略。
以色列因抗英斗争和基布兹立国,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得第三世界和全球左翼的好感。
梅厄夫人向非洲 65 个国家提供无私的技术援助。东欧犹太人有着隔都居住的经历,他们迁移到美国,看到黑人种族隔离,从心理上天然会站队黑兄弟。梅厄夫人早年在美国生活,几乎肯定了解黑人种族隔离,她担任总理后,向亚非拉国家传授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
在内政上,左派对阿拉伯文化颇为包容。建国之时,16 万阿拉伯人留在以色列境内,成为以色列公民,工党把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并列为官方语言。本 - 古里安主张世俗化,鄙夷哈瑞迪派。制定国家大法的时候,本 - 古里安为了团结各阶层不得已才妥协,允许哈瑞迪派在教育和人身权利上保留特权,豁免他们的兵役,公务机关保持犹太教的几项基本戒律,安息日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
工党人士拥有骄傲的自信心,判断随着社会进步,无论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中世纪的愚昧产物到了新时代会慢慢衰退,再过四五十年哈瑞迪派的影响力会自动消失。而以色列的右翼亲近民族传统,对以籍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文化的态度也较为鹰派。
但随着苏联的态度转变,犹太复国主义被定性为反动势力后,以色列左翼人士的处境显得非常尴尬。
1970 年代是美国威望陷入最低谷的时期,美军兵败越战,莫斯科占了上风。联合国的讨论集中在三个议题上:消灭南非,消灭以色列,谴责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乌干达总统阿明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灭绝犹太人,台下一片掌声。
1973 年赎罪日战争后,苏联更是在全球掀起了谴责锡安主义的大批判。国际组织批准一项决议,给以色列定罪为"种族主义者",这个决议的提出国古巴、利比亚和索马里,全都是苏联的卫星国。这份提议还进入联合国大会表决程序,以 67 票对 55 票通过。
梅厄夫人曾经帮助的非洲兄弟们也相继反水。赎罪日战争期间,唯苏联马首是瞻的非洲统一组织号召谴责以色列,29 个国家与特拉维夫断绝了外交关系。
对于常年处于战争的国家而言,内政服从外交。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文化更加鹰派的锡安主义右派蒸蒸日上,在赎罪日战争的 4 年后,他们组建的利库德集团大胜,成为议会最大党,后续半个世纪的左右之争,以色列工党陷入缓慢的衰退,2019 年选举仅拿下 6 席。曾经叱咤风云的工党短线配资资讯,逐渐走下历史舞台。
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